引言
“万事不由人做主,一心难与命争衡。”——施耐庵《三国演义·第一百十三回》
中国的四大名著,自古以来便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。即便如今文学界不断涌现出新的潮流和风格,但这些经典作品仍然是大多数人心中的首选。或许许多人没有完整地读完这些书籍,但它们的故事情节早已深入人心。四大名著中的《三国演义》尤为受到人们的青睐,至今仍有着众多粉丝。回望千年前的乱世三国,英雄豪杰纷纷崛起,争霸战场,他们或智勇双全,或身手不凡,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。在这些风流人物中,关羽无疑是一位备受敬仰的武圣。他被历史学者、文学评论家所赞扬,许多人建庙祭拜他,崇敬之情可见一斑。关羽的雕像,特别是那些寺庙中的雕塑,常常呈现出一副闭眼的姿态,而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深意呢?一位经验丰富的木匠便向我们解释了其中的奥秘。
武圣关羽
关羽,字云长,东汉末年蜀汉的名将。年少时,他不过是个游历四方、没有固定归属的浪子。因触犯了当时的一些律法,被流放至涿郡。在这片地方,他结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位伙伴——刘备和张飞。正是在这里,他们三人“桃园三结义”,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,誓言共同对抗乱世,为大汉恢复做出贡献。从此,关羽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。
展开剩余73%三位兄弟先后参与了各地的起义,镇压了不少地方的暴乱,随后又跟随刘备四处流亡。时至徐州之战,因战局失利,关羽一度投靠了曹操,而刘备则处在寻找机会壮大自己的阶段。尽管刘备那时并没有建立蜀汉的实力,但他却默默地为未来的国家积累力量,寻找优秀的谋士,培训自己的军队。最终,关羽与曹操的关系结束,重归刘备麾下,担任起了重要将领。在赤壁之战后,关羽参与了攻占荆州的战役,战功赫赫。随后,刘备将荆州托付给他,并授予他显赫的职位和权力。在战场上,关羽凭借着卓越的武艺和英勇的表现,树立了不朽的英名。然而,命运总是充满波折,最终,关羽在与曹操部下徐晃的交锋中英勇牺牲,至此他也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载里。
人们供奉闭眼关公
关羽不仅是武将,更是民间信仰的重要人物。中国人自古就有供奉关羽的传统,将他视作“武神爷”。然而,关羽的雕像通常呈现出闭眼的姿态,这引发了人们的诸多猜测和讨论。一个长期从事雕刻的木匠分享了他对这一现象的独到见解。首先,有一种流传的说法认为,关羽睁开眼时,意味着他准备大开杀戒。而在历史的记载中,关羽的丹凤眼炯炯有神,尤其是在书中的描述,他经常是微闭双眼,显得深思熟虑。例如在“白马之围”时,关羽就曾闭眼冥思,最后才带着决断和决心,挥刀斩杀敌将,化解了战场困局。
第二种说法则是关羽的眼睛极难雕刻,尤其是他的那双神采奕奕的丹凤眼。无论是现在流传下来的画像,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雕刻品,睁眼的关羽雕像都极为稀少。许多经验丰富的木匠,面对关羽眼睛的细腻与深邃,往往担心自己无法还原其神韵,因此选择不雕刻眼睛,避免对关羽的威仪造成不敬。于是,大多数的雕像便以闭眼的关羽为主,这种形象更显得和蔼可亲、平易近人。
另一种解释则认为,关羽非常喜爱阅读,常在灯下看书,久而久之,因灯光昏暗导致视力逐渐衰退,形成了近视眼。因此,他常常以微闭眼的方式看人和事。为了尊重这一历史细节,后世的雕像也大多模仿他那双微闭的眼睛。无论是哪种解释,它们都试图呈现出关羽既有智慧又具神秘气息的复杂性格。
结语
关羽的历史形象至今依然广受人们敬仰。“气盖世,勇而强,万众中,刺颜良”——这句诗便完美诠释了关羽的英雄气概。民间流传的关于关羽的故事数不胜数,他忠诚耿直,为刘备效力至死,从未做出过背叛。尽管他曾为求生存暂时投靠曹操,但他始终认为那是“择良木而栖”的理智选择。最终,他回到刘备身边,立下赫赫战功,帮助刘备建立蜀汉。而他在战场上所展现出来的英勇与无畏,也成就了他短暂却辉煌的一生,成为了三国历史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。
参考资料:
《武安王赞》
《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三回》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发布于:天津市长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