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广贤文·朱子家训》中的一句话告诉我们,滴水之恩应当以涌泉相报。中国历史上,关于报恩的故事数不胜数,其中春秋时期的“结草衔环”以及汉代的韩信报“一饭之恩”等典故一直是教育后代的重要教材。语文课本中提到的“司马光砸缸”故事虽然似乎与报恩没有直接关系,但却显示了一个小孩用一生来回报司马光的救命恩惠。这位曾经的被救小孩,到底是谁呢?为什么在“司马光砸缸”的故事里没有留下他的名字,他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呢?
“司马光砸缸”这个故事源自于《宋史》。故事讲述的是:一群孩子在庭院中嬉戏玩耍,其中有一个小孩不慎掉入了水缸中,眼看就要被淹死,其他小朋友们纷纷慌忙逃离,唯有司马光保持冷静,顺手捡起一块石头将水缸砸破,水流倾泻而出,孩子最终得救。这段话虽然简短,却未提及被救孩子的名字,仿佛这个孩子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路人。然而,仔细思考后,我们会发现这其中确实隐藏着些许不寻常的奥妙。
故事的核心在于司马光的冷静与机智,这种善行若能引起后人的赞美,显然今天的小孩大多也能做出聪明的选择。司马光之所以能被后人铭记,除了他的才华与地位外,更多地是因为那位被救的小孩怀有一颗感恩的心。而正是他心底里对司马光的无尽感激,以及后来司马光升迁为宰相后,许多人为他歌颂赞美,逐渐将这一善举的故事推向了更高的境界。实际上,最初记录这个故事的是北宋时代的僧人惠洪,他在《冷斋夜话》中便提到过这个事情。
展开剩余59%这位被救的小孩其实也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。他既怀有感恩之心,又不愿意公开自己姓名,以免外界误认为他是在借助司马光的名声谋取利益,因此选择了隐姓埋名。实际上,历史上是有他的真实记载的。
这个一生报恩的小孩以“上官尚光”被后人所铭记。看到这个名字时,不禁让人感叹,或许是因为被救后他的父母,或者他本人为了表达对司马光的感激而更改的名字,体现了他们对司马光的崇敬之情。上官尚光后来也成为了北宋时期的一名官员,虽然他的地位无法与司马光相比,因此在历史书籍上并没有太多的记载。然而,他却在光山县的上官家族族谱中记载了这段往事,使此情此景能被后代永远铭记,培养他们的报恩意识。
然而,上官尚光觉得仅凭这种记录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,于是他花费重金修建了一座亭子,取名为“感恩亭”,以此来感谢司马光的出手相救。这一行为不仅让他的后代知晓了这段历史,也使得“司马光砸缸”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扬。如果没有上官尚光的坚持与努力,人们可能不会知道司马光曾在幼年时砸缸救人的传奇故事。为纪念上官尚光修建的“感恩亭”,他的家乡龙堤南坡后来也被改名为“上官岗”。
总而言之,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司马光的英雄故事,实际上在这段故事的背后,还蕴藏着上官尚光感人至深的报恩经历。虽然用生命来报恩的方式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,但这种心怀感激、铭记恩情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与传承。通过参考《增广贤文·朱子家训》和《宋史》,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幕幕感人真挚的历史瞬间。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